六十四卦之地天泰

地天泰

地天泰,下乾(天、阳)在内,上坤(地、阴)在外,阴阳交感、天地交泰,万物生机。泰卦象征通泰、太平、和合、通达、顺遂,正道兴盛,社会秩序顺畅。

泰:小往大来,吉亨。
彖曰:泰,小往大来,吉亨。则是天地交,而万物通也;上下交,而其志同也。内阳而外阴,内健而外顺,内君子而外小人,君子道长,小人道消也。
象曰:天地交泰,后以财(裁)成天地之道,辅相天地之宜,以左右民。
  • 小往大来,吉亨 : 阴爻(象征柔小、小人、次要因素)向外退去,阳爻(象征刚大、君子、主要因素)向内到来,小者退去,大者前来,阴退阳进,上下相交,天地通泰。小人之道衰退,君子之道兴盛。隐喻 自然与社会的良性状态,此时亨通吉祥。
  • 后以财(裁)成天地之道,辅相天地之宜,以左右民 : 后,指君主或领导者。财,通裁,裁断、顺应(参赞天地、成就万物)。辅相,辅助、配合。左右民,引导、帮助百姓。君子(君王)观泰卦之象,当顺应天地运行之道,参赞化育,以安定百姓,治理天下。

古人注解

  • 王弼

    天地交而万物通,后法之,以裁成天地之道,辅相天地之宜,使万物各得其所,以安定百姓。

  • 程颐

    天地交泰,阴阳和合而万物生长。君子观此象,当参赞天地之化育,裁成辅助,使民各安其性命之宜。

  • 朱熹

    天地交感,万物以生。君子(在位者)法天地以理财用,成就化育,左右百姓。

初九

拔茅茹,以其汇,征吉。
象曰:拔茅征吉,志在外也。
  • 拔茅茹,以其汇 : 茅,茅草。茹,茅草的根部。汇,同类、群体、相关得事物,表示成群结伴。茅茹,茅草根系相连,象征 同类、同道之人,拔茅茹指的是拔起茅草,连根带叶一起拔起,喻指 君子行动时,如同拔茅连带其根系,自然团结身边志同道合者。

初九象征君子在泰时之初,欲有所进取。君子与志同道合者相互提携,不独行,群体前进,故吉。

古人注解

  • 王弼

    茅草根连,拔一则三。喻君子同志相引,进而不孤。初九阳刚在下,拔而相与,以群行正,故征吉。

  • 程颐

    初九以阳居下,志欲进而应上。茅茹以其根相连,拔之必并,喻君子同志相引而进。志在外而不独行,征则吉。

  • 朱熹

    拔茅茹,以其汇,言君子同志相引而进。初九在下,方欲进也。征而得吉,以其不孤也。

九二

包荒,用冯河,不遐遗,朋亡,得尚于中行。
象曰:包荒,得尚于中行,以光大也。
  • 包荒 : 包,包容、容纳、宽容。荒,荒芜、荒远、广阔。意为 君子有宽广胸襟,能包容差异、接纳不同声音
  • 用冯(píng)河 : 冯河,徒步涉水过河。比喻(面对困难)勇敢无畏的行为。
  • 不遐遗 : 遐,遥远、远。遗,遗漏、遗弃。不遗漏远方的事物或人,即关注全面,不忽视任何细节。
  • 朋亡 : 朋,私人朋党、小团体。君子不结党营私,摒弃小团体利益,以全局为重。
  • 得尚于中行 : 中行 指 中道、不偏不倚的准则,是九二 居中位 的核心体现,意为 君子通过包荒、冯河、不遐遗、朋亡的行动,最终实现对中道的尊崇与践行,让所有行为都不偏极端,契合泰的通达本质。

古人注解

  • 王弼

    九二居中得正,有大臣之象。能包容荒失,不责小过;能冒险以济事;不远弃人;不偏党;归于中正之道。此所以能光大也。

  • 程颐

    二以阳居阴,得中正之德。处泰之时,当任大臣之位,能包容、敢担当、广纳人材、不为朋党,而守中正。此其美也。

  • 朱熹

    包荒者,能包容荒僻之人;冯河者,有勇敢之志;不遐遗者,任用不遗远人;朋亡者,不偏党;得尚于中行者,以此诸德而归于中道。

九三

无平不陂,无往不复,艰贞无咎。勿恤其孚,于食有福。
象曰:无往不复,天地际也。
  • 无平不陂(pō),无往不复 : 陂,倾斜、斜坡、崎岖不平。没有永远平坦而不倾斜的道路,没有只前进而不回归的事物,物极必反核心思想的经典表达,隐喻泰卦的 通达 不会永恒,太平中已暗藏向 否卦(闭塞)转化的可能,需警惕 泰极否来
  • 艰贞无咎 : 艰,艰难、忧患。艰难而守正,方能无咎。
  • 勿恤其孚,于食有福 : 恤,忧虑、怀疑。孚,诚信、信任、诚心。不必忧虑是否有人信任。于食有福比喻在生活上有保障,能够享受安乐
  • 无往不复,天地际也 : 际,相交、交接、交界。天地相交,往则复返。泰到尽处则转为否,阳长到极致则阴生,这是天地运转、阴阳消长的自然规律。

九三作为泰卦 下卦终、上卦近 的交界爻,是 泰极否来 的预警点,其核心价值是为 身处顺境者 提供风险警告。

古人注解

  • 王弼

    泰至三而极,将变否。故曰“无平不陂,无往不复”。居此时者,唯艰难而守正,乃得无咎。

  • 程颐

    三处下卦之上,泰极将变,危机已兆。然能艰难守正,虽处泰末,犹可无咎。不必忧信,有自然之孚,于饮食之间自得其福。

  • 朱熹

    泰至三极而将否,故曰“无平不陂,无往不复”。能艰贞则无咎,不必忧人之信,自然有孚,于食有福。

六四

翩翩不富,以其邻,不戒以孚。
象曰:翩翩不富,皆失实也。不戒以孚,中心愿也。
  • 翩翩不富 : 翩翩,轻盈、自在得样子、鸟飞轻疾之貌。不富,没有财物或者资源、德资不充实、根基未实。
  • 以其邻,不戒以孚 : 六四上承六五(邻君位),无需戒备(警惧),但以诚待之。
  • 翩翩不富,皆失实也 : 阴居阴位(得位),在上卦坤之初,近君而不在中(失中),又与初九相应(四应初),上卦三阴失实,六四身在其间,更须以诚补虚、以近君取中
  • 不戒以孚,中心愿也 : 六四位势特征是 初入外朝、肩上未重、距九五最近,取道于九五之中正,是内心真诚的愿望,但以诚待上,无需戒惧。

古人注解

  • 王弼

    翩翩,轻动之貌。四阴处近君之地而失中,不足自保,故曰不富;‘以其邻’者,取信于五也;‘不戒以孚’,诚出于中也。

  • 程颐

    四以阴处外卦之始,未安其位,故翩翩。不富者,德力未厚也。近五而从,乃‘以其邻’;中心愿从,故‘不戒以孚’。

  • 朱熹

    翩翩,飞动之貌;言其来上未定也。德不厚,故不富。以九五为邻而从之,则虽不戒而自孚,盖诚出于中心也。

六五

帝乙归妹,以祉元吉。
象曰:以祉元吉,中以行愿也。
  • 帝乙归妹 : 帝乙是商代帝王,商王帝乙为缓和与周族的关系,将女儿嫁给周文王(或其部族),属于通过联姻实现政治和谐的事件。爻辞以这一史实为喻,强调 “正配” 与 “和合” 的重要性。
  • : 福祉、吉祥、福分。

六五爻为阴爻居阳位,虽 “位不正”,但 “居中”,行事遵循中道,不偏不倚,且 “归妹” 代表符合礼法的婚姻、合作关系,因此能带来 “祉”(福祉)与 “元吉”(根本吉祥)。六五居尊位而得中,能依中道以实现志愿,故大吉

古人注解

  • 王弼

    六五以柔中居尊位,有如天子归妹,得其正也,故元吉。

  • 程颐

    六五之阴,居尊位得中,以柔顺中正而应九二之刚,譬如天子嫁女,有福祉而大吉。

  • 朱熹

    帝乙归妹,言嫁妹以礼也。以其得中正而合礼,故元吉。

上六

城复于隍,勿用师。自邑告命,贞吝。
象曰:城复于隍,其命乱也。
  • 城复于隍 : 城、城墙,代表防御、根基。隍,城外得壕沟,无水为隍,有水为池。指城墙坍塌倒入壕沟,比喻政事由盛转衰,防御失守,秩序大坏、局势崩坏。
  • 自邑告命,贞吝 : 邑,小国、小城、城邑。只能在自己得城郭内部发布命令(无法向外推行),说明权威丧失、影响力萎缩,即便坚守正道(贞),也因外部局势崩坏、内部能力不足,难以扭转困境,最终只会有 “吝”(憾惜、不便),强调此时 “守正亦难安”,需正视局势的局限性。

上六居《泰卦》之终,三阴在上,三阳在下,阴盛阳退,泰已极而转为否。

古人注解

  • 王弼

    泰极而否,阴道成而阳道消,上六处极,故城复于隍。阴长阳消,虽欲用师,不可得也。

  • 程颐

    上六阴极,象泰将否。‘城复于隍’者,政乱而邦危也。虽有守正之志,势不可为,徒有吝耳。

  • 朱熹

    上六居泰之极,阴气盛满,故有城坏之象。戒曰不可用兵,惟各自保邑,犹可以免,但必有吝。